close

《我想有個家》

 

 

《我想有個家》不知道為何一直讓我想到去年同樣代表黎巴嫩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你只欠我一個道歉》,兩部作品都以法庭戲做為包裝,並隨著劇情推演,一層一層剝下隱藏在美好社會表面下的殘破不堪。

 

為了生活,年僅12歲的Zain不能上學,只能到家附近的雜貨店打工,走投無路的父母更把11歲的女兒賣給雜貨店老闆。忍無可忍的Zain決定離家出走,彷彿帶領觀眾進入他的生活世界,而這些一個個令人痛心的故事與角色,其實與演員本人的經歷大同小異。

 

《我想有個家》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把我生下來

故事開頭,12歲的Zain在法庭上決心控訴自己的父母。他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扶養小孩,更沒能力提供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生下來的小孩只會徒增更多無辜的生命而已。而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父母如此失望呢?

 

得知妹妹要被賣給雜貨店老闆的Zain離家出走後,漫無目地的到處流浪,直到看到一間小型遊樂園才停下腳步,在這裡他認識了清潔工Rahil。Rahil是位非法移民,打打零工希望能讓遠在家鄉的母親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她戀愛了。

 

《我想有個家》

 

與《羅馬》女主角Cleo截然不同,Rahil深怕雇主發現後會把小孩強行帶走,於是過著隱密的生活,在隱藏小孩的同時,仍得奮力工作生活,時常偷帶小孩到工作地方。Zain的出現解決了照顧小孩的問題,他可以放心去工作,將小孩交給Zain照顧。

 

這樣的生活起初並無什麼大問題,直到Rahil以非法入境的罪名遭到拘捕,Zain帶著年少無知的小孩到處找媽媽,不知道Rahil被逮捕的Zain,更加無法理解這些無力撫養小孩的大人究竟在想什麼?小孩是無辜的,卻得天生受罪。

 

《我想有個家》

 

小孩無權選父母,父母有權生小孩!?

關於這道命題,我想不到一個答案。小孩無權選擇親生父母,有誰不希望在家境富有、條件良好的家庭中長大,成為一出生就贏在起跑點的人生勝利組。但是枝裕和用一部《我的意外爸爸》點出現在社會對「好爸爸」、「好家庭」的迷思,家最重要的就是給家人一個遮雨取暖的避風港。家,不需要多華力,也未必須要多寬大,只要在我疲倦的時候,會想到它;在我受驚嚇的時候,讓我不會害怕就足矣。

 

在某些落後國家裡,小孩甚至成為一種資產,就像《我想有個家》中被賣出去的女兒,或是在《我的冠軍女兒》中女兒一出生就只有等著嫁出去的被動命運。爸爸在片中也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懂這麼做有什麼不對,我也是這樣長大的。」聽到父親的這段話,讓我只有無限的無奈與感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電癮食堂 的頭像
    電癮食堂

    電癮食堂 MovieDiner

    電癮食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