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追蹤『電癮食堂』喔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義大利導演Luca Guadagnino今年推出的新片《挑戰者》,不只叫好又叫座,甚至已經成為導演票房最高的作品。《挑戰者》以一場網球決賽作為開端,娓娓道出一段圍繞在三人之間、橫跨十三年之久的愛恨糾葛。導演藉由網球運動具象了人性慾望的流淌,在汗水淋漓、屏氣凝神的球場上,三人的目光來回移動,彷彿在試探彼此,也在傳遞訊息。而潛藏在決賽背後的三人關係,也隨著導演的敘事手法逐一揭開,觀眾得以跟著鏡頭揣測主角的眼神,而那些視而不言的情緒,全都在決勝那球傾瀉而出。
《挑戰者》的成功除了導演的功力外,三位演員的表現更是功不可沒,Patrick粗獷外型下的細膩心思、暖男Art顧全大局的膽怯,都分別在演員Josh O'Connor與Michael Faist演繹下深入人心,彷彿小狼犬與小奶狗,而將兩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大魔王Tashi,可以說是非Zendaya莫屬的角色。截然不同性格的三人彼此相愛相殺,正是此片的一大看點,所以我決定嘗試用MBTI人格來解析三位主角,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討論這部電影。
(當然!此人格的歸類皆為我個人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Tashi Duncan:ESTJ(總經理)
「目的導向,實事求是。」
網球,是Tashi的信仰。2006年她成為愛迪達代言人,是他人眼中的明日之星,沒想到大學時期的一場意外,斷送了她的網球生涯,卻沒有澆熄她的信仰。她渴望憑藉網球再次嚐到勝利的滋味,所以她擔任Art的教練,與他結婚生子。不過在Art開始表現消極,甚至直言要退休時,Tashi發現這塊漂流木不再駛向相同的目標,所以她將Patrick的邀請視為另一個救贖。或許她當初也稱不上是愛Art,只是愛「可以跟一個有好感的男生一起在球場奪冠」的滋味。
而我認為Tashi是ESTJ的原因,不外乎果斷的決心與堅強的意志力,而強大魅力之外卻也有點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到不顧慮他人感受的地步。長大後與Art的互動,也很難讓人感受到愛的存在。即便與Patrick見面也沒什麼好話,但至少他們還有激情,對Art可能只剩生活了吧。不過對於兩人,Tashi都沒有直接表達愛或喜歡,這也是ESTJ的其中一個特點:不擅長表達情感。
Patrick Zweig:ESTP(企業家)
「貪圖享樂,樂天衝動。」
Patrick會是個很好的朋友,但可能不會是個好夥伴。Patrick在電影裡的第一印象是個沒錢住汽車旅館就跟老闆撒嬌的大男孩,隔天報到時也不顧禮節的盯著人家的早餐看。沒錯,Patrick就是如此可愛且直接,他主動積極爭取想要的東西,他毫無顧忌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情緒,卻也是Tashi口中那個到了四十歲還在住車上、到處打比賽,以為自己可以隨時從頭來過。不過有時候我也會很羨慕Patrick的個性,至少他不會被先前的事情影響,反觀Art跟Tashi幾乎是活在過去的影子下。
ESTP活在當下的性格,簡直就是這一生成敗關鍵,你偶爾會迎來他人羨慕的眼光,渴望能活得像你如此灑脫與自在,但現實面卻又過度著重在眼前,忽略了未來。而ESTP最大的缺點,正是他的衝動。因為吵架不去看女友比賽,因為憤怒就口出惡言,衝動行事的結果本該是悔恨,但還好他的樂天,平衡了心中的懊惱。
Art Donaldson:ISFJ(守衛者)
「溫柔體貼,委屈求全。」
不像Patrick直接衝上床,在Tashi講完「過來」之後,Art還會禮貌得問「誰?」Art就是如此小心翼翼,他害怕自己的自作多情,害怕自己會做錯。Art的沒自信在青少年時期輸給Patrick後更加嚴重,即便Tashi最終跟他結婚,Art仍然害怕Tashi的離開,在比賽前夜要求Tashi答應無論比賽結果如何都會愛他,Tashi玩笑的回應:「你覺得我是耶穌嗎?」間接的暗示了Art的性格,他完全可以像耶穌那樣無私無條件的愛Tashi,所以他希望Tashi也是如此。
充滿愛心的利他主義者,正面是個體貼溫暖的大愛人,反面卻是個不懂的為自己發聲的犧牲者。ISFJ的壓抑彰顯在Art決賽前夜的那場床戲,他鼓起了勇氣跟Tashi表達想退休的念頭,他要開始為自己而活,不要再依循Tashi規劃好的人生軌道了。ISFJ非常適合跟ESTJ、ESTP當伴侶喔,也難怪Art能跟兩人和平相處,其他兩個人一見面就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