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歡迎大家追蹤『電癮食堂』喔

IG FB YT Podcast

 

最近《風之谷》數位經典上映所掀起的網路熱度遠比先前任一部宮崎駿作品的重映還要熱烈,尤其從「王蟲」海報分享、表框店推薦,到IKEA台中店直接在畫框區告訴大家哪些框「可以住王蟲」,相信大家在社群媒體上都有目共睹。不過這部問世41週年的影史百大動畫電影其實是首次登上臺灣的大銀幕,而且《風之谷》的出現也對日後「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以及「國外發行權的嚴格審查」有非常大的淵源,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一)改編自宮崎駿創作漫畫

《風之谷》是宮崎駿在1982年於「德間書店」所發行的漫畫雜誌《Animage》連載長達12年、共7卷的漫畫作品。起先,宮崎駿並沒有將其改編成電影的計畫,是雜誌編輯「鈴木敏夫」與社長「德間康快」的說服與鼓勵下,才決定與動畫公司「Topcraft」合作製作成長片。

 

電影版僅改編漫畫的前2卷,而原著漫畫的世界觀更加宏大,除了深入描繪腐海的起源、人類與大自然間的關係外,也呈現出戰爭、文明與環境的反思。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二)與「沙丘」的共通點

相信不少影迷在觀影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得聯想到「沙丘」系列。確實,兩套作品都深刻探討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共存問題,王蟲的形象也與沙蟲有幾分相似。除此之外,兩位主角的名字「娜烏西卡」、「亞崔迪」都不約而同取材自希臘神話,而「救世主」的元素也貫穿了兩部作品。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三)是!也不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

如果你上「維基百科」查詢「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列表,你會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正是《風之谷》,不過「吉卜力工作室」其實是到1985年,也就是《風之谷》發行後的隔年才成立的,那為什麼還會歸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列表呢?

 

當初製作《風之谷》的動畫公司「Topcraft」因為人員能力沒有受到製作人高畑勳的肯定,而另尋團隊,導致動畫公司「Topcraft」內部漸漸瓦解,解散後便把《風之谷》的版權歸在「吉卜力工作室」名下。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四)美國發行版惹火宮崎駿

當時美國公司「新世界影業New World Pictures」取得《風之谷》的海外發行權,卻將片長足足刪減了22分鐘,甚至將崇尚和平的「娜烏西卡」塑造成「女戰士」,就連「娜烏西卡」與「王蟲」間的心靈連結與羈絆都被弱化。這部被改名為《風之戰士》的作品想當然沒有列為「吉卜力」官方認可的作品,現在也無法合法取得此版本。

 

這種侮辱且不尊重創作者心血的行為惹怒了宮崎駿與鈴木敏夫,他們決定嚴格的審查海外發行的版本,最著名的事件非1997年《魔法公主》的「武士刀事件」莫屬。

 

當時取得《魔法公主》發行權的「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要求宮崎駿將片長縮減至90分鐘,還威脅如果不刪減就讓他無法在影視產業繼續創作。製作人鈴木敏夫為表明決心,寄了一把日本武士刀給當時發行商的負責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並附上一張紙條「不准剪」,這才讓《魔法公主》完好如初的在北美上映。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王蟲熱潮你跟上了嗎?首登臺灣大銀幕《風之谷》的5個幕後趣聞

(五)《風之谷》有望出續集!?

2023年《蒼鷺與少年》上映時,日本電視台NHK播出了紀錄片《吉卜力與宮﨑駿的2399日》其中一幕拍到了「娜烏西卡」站在巨神兵肩膀上的草圖,不禁讓網友期待《風之谷》的續集是否即將問世,畢竟早在1984年首集推出後就有續集的傳聞,製作人鈴木敏夫甚至提出了三部曲的的計畫,但都被宮崎駿駁回,當時的原畫師庵野秀明(《正宗哥吉拉》導演、「新福音戰士」系列導演)也多次毛遂自薦要製作《風之谷》續集。

 

即使到了現在庵野秀明也不曾放棄,宮崎駿在2013年的採訪就提到此事,並表示:「如果庵野秀明想做,那就讓他做吧!但我還是勸他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電癮食堂 的頭像
    電癮食堂

    電癮食堂 MovieDiner

    電癮食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